易损件生意现状大起底:现在经营到底难不难?

深度解读 2025-04-28
分享到:

易损件作为汽车后市场的核心板块,其经销商的生存状态既映射着行业变革的深度,也预示着未来发展的走向。当前,从宏观市场格局到微观经营实景,一场围绕效率、技术与模式的转型战正在悄然上演。

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在扩张与变革中重构格局

在汽车后市场蓬勃发展的当下,易损件市场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力,却也伴随着愈发激烈的竞争格局。

01

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但竞争加剧

中国汽车配件市场规模预计 2025 年将达到 6.79 万亿元,其中刹车片、滤清器、润滑油等易损件,因汽车保养的高频更换特性,成为车主消费的 "刚需产品",占据着市场的重要份额。然而,市场蛋糕的扩大并未让所有参与者受益 —— 连锁平台的跑马圈地、电商平台的流量收割,以及主机厂直供模式的兴起,正形成三面夹击之势。头部汽配连锁品牌,通过整合上游供应链、搭建高效仓配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快速复制扩张,其标准化的产品供应和 24 小时达的配送效率,不断挤压着中小经销商的生存空间,不少区域型小商户感叹 "客户越来越难找,价格越来越透明"。

02

新能源与智能化驱动产品升级

当新能源汽车以每年超 30% 的销量增速改写市场版图时,易损件的需求结构正在发生颠覆性变化。传统燃油车依赖的发动机润滑油,在电动车上的用量直接下降 40% 以上,但电池冷却液、热管理系统管路等新能源专属配件的需求却呈爆发式增长。某新能源配件经销商坦言:"三年前润滑油占营收的 70%,现在新能源相关配件已经反超到 60%。" 与此同时,汽车智能化浪潮催生了传感器、电子控制单元等精密配件的海量需求,这些配件不仅技术参数复杂,且需与不同车型的电子系统精准适配,迫使经销商必须建立专业的技术数据库,甚至配备专职的技术人员,才能在报价和服务中避免 "踩坑"。

03

环保法规倒逼技术迭代

随着国六 B 排放标准在全国全面落地,一场围绕 "绿色升级" 的技术革命正在易损件行业悄然展开。新规对润滑油的硫含量、滤清器的灰分控制提出了严苛要求,仅低硫低灰配方的研发成本就增加了 20% 以上,直接导致 30% 的落后产品线被淘汰。在润滑油添加剂领域,环保政策成为国产替代的加速器 —— 以往被路博润、润英联等外资品牌垄断的高端市场,如今已有多家国内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实现突破,其产品不仅达到国际认证标准,价格还比进口产品低 30%,逐渐获得主机厂和经销商的认可。一位从业十年的润滑油经销商感慨:"现在客户进货第一句话就是 ' 有没有国六 B 认证 ',环保升级既是压力,也是国产突围的机会。"

04

供应链效率提升与模式转型

走进任何一个大型汽配行,曾经的车水马龙,如今只能看到三三两两的货车停靠,商户数量往往从高峰时的几千家锐减至几百家。传统汽配城因多层级分销模式导致的价格虚高、配送滞后等问题,正在被数字化供应链逐步颠覆。越来越多的经销商选择 "去门店化",将经营重心转向仓储式批发,或加盟连锁平台获取稳定订单。某连锁汽配的 "中心仓 + 前置仓" 模式堪称典范:中心仓统筹全国采购,前置仓覆盖主要汽修集中区域,通过 WMS 系统实现库存动态管理,将配件配送时效压缩至 4 小时以内,这种 "降本提效" 的模式正在成为行业标配。

个体经营状态与挑战:在夹缝中寻找生存之道

在行业重构的压迫下,中小经销商生存艰难。首先是盈利空间压缩与成本压力,对于中小经销商而言,易损件的 "标准化" 特性既是优势也是枷锁。由于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战成为市场竞争的常态,毛利率普遍被压制在 10%-15%,仅为十年前的一半。在广州某汽配城,一位老板指着账本无奈表示:"租金五年涨了 40%,人工成本每年增加 8%,现在每卖出 100 元货,利润还不到 15 元。" 为降低成本,不少商户将店铺从临街旺铺迁至郊区仓库,却又陷入新的困境 —— 库存周转率从每月 3 次降至 2 次,滞销配件占用了大量流动资金,"卖得多亏得多" 成为残酷现实。

除了利润下降外,经销商还面临着技术能力与服务升级需求的新挑战。如今的车主不再满足于 "买配件",更追求 "专业解决方案"。某汽修厂老板透露:"客户来换刹车片,会主动问是否适配 ABS 系统;换机油时,还要看有没有国六认证和粘度检测报告。" 这种消费升级倒逼经销商提升技术服务能力:润滑油经销商需要配备刹车油含水量检测仪、机油粘度分析仪等设备,通过现场检测增强客户信任;配件经销商必须掌握主流车型的配件适配数据,避免因型号错误导致的退换货纠纷。在武汉,一位专营德系车配件的经销商,因建立了涵盖 2000 + 车型的电子数据库,客户复购率高达 70%,成为区域内的 "技术型标杆"。

当连锁平台和电商平台联手收割 60% 的零售市场时,个体经销商的渠道选择呈现明显分化:

连锁化与平台化:头部企业如武汉美特邦,通过代理盖茨、NGK 等国际品牌,构建起覆盖全省的分仓网络,实现 "次日达" 配送,成为修理厂的首选供应商。个体经销商若选择加盟,虽能获得稳定货源和系统支持,但需让渡 10%-15% 的利润,相当于 "给平台打工"。

线上化与数字化:天猫养车、途虎等电商平台的 "线上下单 + 线下安装" 模式,正在重塑消费习惯。某经销商尝试入驻电商平台后发现,线上订单处理效率比传统电话接单提升 3 倍,但也面临平台抽成、流量竞价等新成本,"不做线上等死,做了线上累活" 成为普遍心态。

在激烈的竞争中,经销商的生存策略呈现两极分化:

专业化深耕:聚焦细分市场的经销商正在崭露头角。上海一位专注高端新能源车配件的经销商,凭借对电池冷却液配方的深入研究,成为多家 4S 店的指定供应商,毛利率达到 2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我们不卖 ' 大路货 ',只做技术门槛高的产品,客户要的就是专业性。" 他的经营之道道出了细分市场的生存逻辑。

仓配服务转型:贵阳的部分经销商则另辟蹊径,将自己定位为 "汽配物流服务商"。他们拆除门店、扩建仓库,引入 TMS 运输管理系统,直接对接 30 公里内的修理厂,承诺 "上午下单、下午送达",通过压缩中间环节,将配送成本降低 20%,成为区域内的 "效率担当"。

行业未来挑战与机遇: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

尽管国产替代取得进展,但在高端添加剂、智能传感器等领域,外资品牌仍占据 70% 以上的市场份额。其长期积累的技术专利和品牌信任,短期内难以超越。更严峻的是,假冒伪劣产品依然横行 —— 某调研显示,市场上 20% 的 "品牌配件" 为仿冒品,不仅导致正规经销商客源流失,更引发质量安全隐患,修复市场信任需要全行业的长期努力。总结而言,即需要突破技术与信任双重壁垒。

但市场也充满机遇,在于新能源蓝海产品与政策东风。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 6000 万辆,其后市场潜力正在加速释放。热管理系统配件、轻量化刹车片、固态电池相关组件等新品类,预计未来五年年复合增长率超 30%,成为新的利润增长极。政策层面,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绿色制造补贴等政策,正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投入。某国产配件厂商透露,借助政策支持,其研发的新型纳米滤清材料已进入主机厂测试阶段,一旦量产,将打破外资品牌的垄断地位。

总结:转型是唯一的生存法则

站在行业变革的十字路口,汽车易损件经销商正经历着 "冰火两重天" 的考验:连锁化与数字化浪潮下,传统模式的式微已成定局;但新能源与技术升级带来的机遇,又为创新者打开了新的大门。对于个体经营者而言,固守 "坐店等客" 的老路只会被淘汰,唯有在细分领域构建技术壁垒、拥抱供应链数字化、从 "卖产品" 转向 "卖服务",才能在夹缝中找到生存空间。行业的未来,属于那些既能敏锐捕捉市场变化,又能快速迭代经营模式的 "变革者"——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是一次重新定义行业格局的机遇。

本文为汽配圈公众号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END --

(点击上图了解爱多雨刷详细信息)


(点击上图阅览《汽后视界》杂志第100期)

0
推荐文章
一周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