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放大招!7000亿汽车后市场新政落地,汽配汽修人该怎么抓住机遇?

深度解读 2025-04-09
分享到:

2025年4月7日,四川省商务厅等9部门联合发布《四川省推动汽车后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这是四川首次针对汽车后市场推出专项政策,在汽车后市场引起高度关注。

政策明确提出到2027年实现汽车保有量突破1850万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400万辆、汽车后市场规模达7000亿元的目标,为四川汽配、汽修等行业注入强劲新动能,也为全国汽车后市场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创新样本。

四大方向12条措施,激活全产业生态

此次四川出台的政策,从产业升级、流通优化、消费体验、配套支撑四大方向推出12条措施,覆盖了汽车后市场的全链条领域,堪称一场全方位的产业革新。

在产业升级方面,聚焦动力电池这一核心领域,支持头部企业研发钠离子、氢燃料等新型储能技术,加速固态电池产业化应用。同时,建立全省动力电池循环利用体系,形成从研发、生产到回收的完整价值链。例如,成都某头部电池企业已启动钒液流电池产线建设,预计2026年产能达10GWh,将填补西部在这一技术领域的空白。

流通优化上,针对新能源二手车残值难题,通过电池梯次利用提升其残值,支持成都建设中西部二手车流通枢纽,并申创全国汽车流通消费试点城市。2024年成都二手车交易量已辐射西部市场,新政下,中西部二手车流通枢纽年交易额有望突破千亿元。

消费体验创新是一大亮点,依托成都天府国际赛道引入国际赛事,沿“大蜀道”文旅走廊布局自驾营地、汽车影院等多元化业态,推动“汽车+文旅”深度融合。成都天府国际赛道作为国际汽联二级赛道,预计每年吸引超50万游客,带动周边餐饮、住宿及汽车改装产业发展。沿国道318布局的20个自驾营地已引入汽车影院、改装工坊等业态,2024年带动周边消费超80亿元,政策目标到2027年新增50个融合型消费场景,拉动文旅收入增长120%。

配套支撑方面,完善充电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推动新能源汽车企业放宽维保授权,构建城乡均衡的新能源售后服务体系。成都已计划拓展农村特约维修网点,2026年实现新能源售后“县县覆盖”。

汽配汽修行业迎重大利好

当前四川汽配与汽修行业现状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产业基础雄厚,但区域发展不均

截至2024年,四川汽车保有量达1623万辆,居全国第7位,其中成都以近700万辆的保有量居全国第一。汽配、维修、动力电池等产业已形成西部辐射效应,但城乡服务能力差距较大。例如,农村地区新能源汽车售后网点覆盖率不足30%,配件供应链效率较低。

2. 新能源转型加速,但技术配套滞后

四川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但动力电池回收、新能源二手车残值评估等环节仍存在技术短板。数据显示,四川新能源二手车置换率仅为燃油车的60%,主要受制于电池性能衰减评估体系缺失。

3. 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但协同性不足

成渝地区已聚集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但在智能感知、轻量化材料等关键领域,本地配套率不足40%。此外,再制造件使用比例仅占维修市场的15%,远低于发达国家50%的水平。

新政策施行后,将迎以下利好:

(一)汽配行业:突破技术瓶颈,优化供应链

政策明确提出发展新型储能技术、完善配件追溯管理体系,并推动供应链数字化协同。对于电池企业来说,获得技术迭代支持,钒液流电池等创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将提升四川在新能源领域的竞争力。配件流通渠道的开放和标准化建设,更是给汽配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将降低企业库存压力,增强停售车型配件的供应稳定性。通过数字化供应链协同和追溯管理体系,配件库存周转率预计提升20%,以往进口车型配件“断供”的难题也将得到解决。

(二)汽修行业:绿色转型与服务网络扩容

方案鼓励维修企业使用再制造件和绿色工艺,要求新能源汽车企业放宽维保授权,推动社会化维修网络覆盖城乡。这意味着汽修企业尤其是新能源维修领域将迎来快速发展。成都已试点城乡特约维修网络,计划新增500家社会化维修网点,2026年实现新能源售后“县县覆盖”。同时,再制造件的推广将降低维修成本,政策目标将再制造件占比提升至30%,如绵阳某再制造企业与主机厂合作,实现发动机再制造件成本降低40%。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的推广将提升行业数字化水平,消费者可通过“四川汽车维修”平台快速获取服务信息,汽修企业也能借此提升服务效率和口碑。

全国示范效应:三大经验破解产业痛点

四川的实践为全国汽车后市场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跨区域协同,构建产业闭环

四川与重庆深化产业链协作,在智能感知、轻量化材料等领域联合创新,并探索整车保税维修试点。这种区域联动模式值得其他省份借鉴,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可通过类似协作提升零部件配套能力,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例如川渝联合打造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共享研发资源,预计关键零部件本地配套率提升至60%。

(二)破解新能源二手车残值难题

通过电池梯次利用和残值评估体系,四川尝试突破新能源二手车流通瓶颈。目前四川新能源二手车置换率仅为燃油车的60%,主要受制于电池性能衰减评估体系缺失,而宜宾动力电池回收基地建成的“电池银行”平台,实现电池残值评估误差率从30%降至5%,这一经验对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较高的省份具有普适性,可参考建立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

(三)打造“汽车+文旅”新生态

将汽车赛事、自驾营地与文旅资源结合,既拉动消费又提升产业附加值。四川沿国道318布局露营地、举办卡丁车赛事等做法,可复制至旅游资源丰富的省份,如云南、海南等地,通过打造特色消费场景,促进汽车后市场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

挑战与应对:在机遇中保持清醒

尽管政策前景广阔,四川汽车后市场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产能过剩风险不容忽视,如动力电池回收领域,需建立动态监测机制,避免重复投资。区域竞争也在加剧,云南、陕西等地同步出台类似政策,四川需强化差异化优势,比如突出川西自驾游IP等特色。此外,技术人才缺口较大,预计未来3年需新增10万名新能源维修技师,加快校企联合培养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结语:抓住四川机遇,抢占后市场先机

四川此次出台的汽车后市场专项政策,是一次全方位的产业升级和创新探索,通过全链条布局与消费场景创新,为汽配汽修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对于全国汽车后市场从业者来说,四川的实践提供了可借鉴的“四川方案”,无论是技术升级、供应链优化,还是消费场景拓展、区域协同发展,都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对于四川本地的从业者而言,更要紧紧抓住这一政策红利,积极投身到产业升级和转型中去。汽配企业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供应链效率;汽修企业要加快绿色转型,拓展服务网络,提升服务能力。在政策的推动下,四川汽车后市场有望成为全国的示范样本,而身处其中的从业者,也将在这场产业变革中收获发展的红利。全国其他地区的从业者也可密切关注四川的实践,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共同推动我国汽车后市场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

本文为汽配圈公众号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END --

(点击上图了解爱多雨刷详细信息)


(点击上图阅览《汽后视界》杂志第100期)

0
推荐文章
一周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