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认为海外修车生意还停留在德系、日系车上,那可就大错特错了!最新的全球格局显示,中国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抢占市场,这意味着未来后市场的订单来源和配件需求,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车全球占比:三分天下有其一,出口引擎轰鸣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今年一季度,我国汽车销量747万辆,同比增长11.2%,也就是说,今年头三个月,全球每卖出三台新车,就有一台来自中国品牌!中国车稳稳占据了全球三分之一的市场,势头比去年还猛。
1到5月,中国汽车出口量高达283万辆,比去年同期又增长了16%。特别是5月份,一口气出口了68.2万辆,其中新能源车占了近半壁江山(43%,约29.6万辆),增速更是惊人地达到43%。
在出海的汽车品牌钟,“老大哥”奇瑞是当之无愧的出口领头羊,前5个月出口超过44万辆(增长8.9%),尤其在东欧和南美(如俄罗斯、巴西)扎根很深。“新能源先锋”比亚迪出口势头像坐上了火箭,前5个月38.2万辆(暴涨110%),单5月就近9万辆。它正凭借电动车在欧洲市场大杀四方,比如在德国,销量同比翻了8倍多。
攻城略地:欧洲特斯拉被“卷”,新兴市场建厂忙
中国车正在全球各个角落“开疆拓土”。了解这些重点区域的市场动态,直接关系到后市场的备货策略和服务布局——哪些地方中国车最多,机会就在哪里!
欧洲战场:比亚迪上演“超车”好戏
就在刚刚过去的5月,比亚迪在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这欧洲五大核心市场,销量首次突破万辆大关(10,199辆),把特斯拉(6,619辆)甩在了身后!尤其是在德国,比亚迪销量同比暴涨824%,而特斯拉却下滑了近一半。整个中国纯电车品牌在欧洲4月份的销量增幅高达59%,远超其他品牌的26%。
新兴市场热土:总统带货,车企“圈地”
巴西成了“香饽饽”: 这里几乎成了中国电动车的天下,占了当地电动车销量的80%!比亚迪销量翻了3倍,连总统卢拉都亲自试驾中国品牌长城汽车。看准机会的中国车企正疯狂投资建厂:比亚迪豪掷11亿美元接手福特旧厂区,长城更是计划投资127亿建全新基地。
中东土豪也爱“中国造”: 在沙特,中国车市场份额已超10%;在约旦,中国新能源车占比高达80%。长城、长安等品牌正用豪华SUV攻占这片富饶的市场。
修车厂重点盯防区域 (2025年1-5月新能源车出口TOP 5)
比利时 (11.97万辆): 欧洲的门户,大量中国车从这里转运到各国。(后市场提示:这里是欧洲配件需求的重要源头和集散地)
巴西 (10.55万辆): 增长迅猛,政策支持力度大,总统都站台。(后市场提示:本地化生产和配套服务需求巨大,但政策风险也需关注)
墨西哥 (8.49万辆): 北美市场的跳板,比亚迪电动大巴在这里拿下大单。(后市场提示:商用车配件及维保需求潜力大)
菲律宾 (7.33万辆): 同比增量最大的市场之一。(后市场提示:增量市场,配件流通和服务网络建设是机会)
土耳其 (5.43万辆): 奇瑞等品牌在此建厂,推进本土化。(后市场提示:本地化生产可能影响部分配件进口,但技术支持和特殊件仍有空间)
(以上数据来源:崔东树分析报告,选取TOP 5)
后市场巨变:海外同行正经历“中国潮”冲击波
中国车在全球跑得欢,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海外修车厂和配件商们的生意经彻底要改写了!他们正面临哪些“幸福的烦恼”?这对我们国内的后市场玩家又意味着什么机遇?
1. 配件需求大洗牌:新能源件当道,传统件补位
“电车三件套”需求井喷: 电池(特别是比亚迪的刀片电池)、电机、电控相关的维修和更换需求正在海外市场急速增长。同时,智能驾驶相关的“新玩意”,像激光雷达、高级传感器,以及800V超充设备等,成了后市场的新金矿。
传统件迎来“替代潮”: 在一些特定市场,比如欧美品牌退出的俄罗斯,中国品牌的燃油车配件(发动机、变速箱等)需求猛增,维修订单量甚至涨了3倍,填补了市场空白。
2. 维保服务加速本土化:中国车企亲自下场,本地同行抢滩
中国品牌自建“服务堡垒”: 为了提升用户体验和品牌形象,中国车企正大力在海外铺设自己的服务网络。比亚迪在匈牙利建厂的同时配套研发中心;极氪在澳大利亚等地采用“区域代理+自营体验店”的模式,力求提供统一标准的维修保养服务。(提示:这可能挤压独立售后空间,但也可能创造合作或配件供应机会)
本地维修厂狂淘“中国件”: 面对成本压力,东南亚、中东等地的独立维修厂越来越青睐性价比高的中国副厂件(如刹车片、滤清器、轮胎等),价格可能比原厂件低30%左右,生意非常红火。(提示:这是中国优质配件制造商出海的大好机会)
3. 技术标准“中国化”:维修店被迫升级技能包
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开始影响全球规则。比如比亚迪的“兆瓦级闪充”技术、极氪的800V超充协议,正在被纳入或影响欧洲的充电网络标准。(后市场冲击:海外维修店必须升级充电桩检测和维修设备,甚至需要学习新的技术规范,否则可能被淘汰!)
前方路况:机遇遍地,但“减速带”也不少
中国车出海看似风光无限,带动后市场一片火热,但跑在这条快车道上,也得时刻留意前方的“路障”。了解这些风险和挑战,才能更好地把握机遇。
增长动力依然强劲:即使面对欧盟加征的高额关税(例如比亚迪被征27%),凭借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中国车在当地的价格通常仍比欧洲同级竞品便宜15-20%,吸引力不减。
混动车型“通吃”缺电市场:像比亚迪DM-i这样的插电混动车型,在电网设施还不完善的新兴市场(如东南亚、拉美部分地区)特别吃香。(后市场利好:这类车结构更复杂,维保需求周期更长对技术和服务要求更高,价值也更大)
不容忽视的“减速带”——关税壁垒高筑: 欧美国家正筑起更高的关税墙(美国甚至威胁100%关税,欧盟讨论最高45%),逼迫中国车企加速转向中东、拉美等相对友好的市场布局。(后市场影响:配件流通路径和供应链需要随之调整)
激进扩张的“后遗症”——库存积压:在一些市场,比如巴西港口,曾一度积压了超过7万辆等待消化的中国电动车,形成了触目惊心的“电动车坟场”。这警示着市场开拓需要更精细的节奏把控。(后市场提示:库存积压可能导致短期配件需求波动,甚至引发价格战)
本地化政策“紧箍咒”: 巴西等国家为促进本国产业,要求车企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如18个月)绑定一定比例的本地供应商,否则工厂可能面临停工风险。(后市场挑战:如何在满足本地化要求的同时,保证配件质量和供应稳定性?这对出海的后市场企业是严峻考验)
结语:从“卖车”到“定规则”,中国车改写全球后市场版图
“全球每三台新车就有一台中国造”——这不仅仅是个数字,更是一场席卷全球汽车产业链,尤其是后市场的革命浪潮!对于做海外后市场的从业者来说,眼前是“忙并快乐着”:中国车保有量激增,带来了海量的、尤其是新能源专属配件(三电)和智能硬件的维修需求,订单接到手软。未来则是“适者生存”:中国在充电技术、智能网联等领域制定的标准正逐渐成为全球规则。海外维修厂想活下去、活得好,就必须快速适应这些“中国标准”,升级设备、学习新技能。全球独立售后体系的游戏规则,正在被中国深度重塑。
本文为汽配圈公众号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END --
(点击上图了解三头六臂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