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汽车零部件企业加速海外布局,以应对贸易政策变化、贴近市场需求并优化供应链。
以下是2024年至2025年5月期间,多家企业在海外投资建厂或成立分部的典型案例。企业的这些战略选择不仅勾勒出当下产业地图的重塑轨迹,更预示着未来全球汽车零部件竞争将围绕“区域生态”展开新一轮博弈。
一、东南亚:供应链重构与产能扩张
在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的背景下,东南亚凭借区位优势与政策红利,正成为汽车零部件企业布局新兴市场的“前沿阵地”。中国企业以泰国为支点,通过本土化产能投放与全产业链协同,试图在这片“兵家必争之地”构建新能源时代的供应链新优势。
截至2025年3月,在泰中资汽车零部件法人数量达165家,较2017年增长3.4倍。例如:
- 欣旺达:投资超10亿美元在泰国东部经济走廊(EEC)建设电动汽车锂电池工厂,预计2025年内量产,这将是东南亚首座从电芯到电池包全工序的电池工厂。- 宁波拓普集团:2025年4月宣布投资最多3亿美元在泰国建厂,产能将服务海外客户,重点覆盖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领域。- 登云股份:2025年5月披露,通过子公司在泰国设立生产基地,投资不超过1亿元人民币,生产气门等核心部件,以应对美国关税压力并拓展东南亚市场。- 宁德时代:与泰国国家石油公司合作建设电池包工厂,中创新航、国轩高科等企业也已在泰启动本地化生产。
二、墨西哥:关税红利下的北美跳板
自2025年5月起,USMCA政策的“指挥棒”效应显著,墨西哥正从传统制造基地升级为打开北美市场的“战略跳板”,吸引企业用“地理距离换关税优势”。墨西哥制造的汽车零部件可豁免25%美国关税,吸引大量企业投资,无论是已投产的动力总成企业,还是加速扩产的特斯拉供应商,都在通过墨西哥工厂重构“近岸制造”的效率逻辑。
- 美湖股份:斥资5亿元人民币在瓜拿华托州建设北美生产基地,2024年已实现动力总成泵类产品下线,直接受益于关税豁免政策。
- 祥鑫科技:作为特斯拉供应商,2024年4月对墨西哥工厂增资1000万美元,扩大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能,缩短交付周期。
- 拓普集团:在新莱昂州打造30万平米智能工厂,形成“冲压-焊接-总装”全工序能力,产品交付周期缩短至12小时,较传统海运效率提升80%。
- 银轮股份:在蒙特雷建设新能源热管理系统超级工厂,生产电动车热管理模块和油冷器,服务北美战略客户。
三、其他地区:多元化市场布局
当东南亚与北美成为产能扩张的“双引擎”,欧洲与印度则承担着技术攻坚与新兴市场试探的双重使命,展现企业全球化的多维触角。
从德国研发中心的智能化升级,到印度市场的战略收缩与聚焦,折射出企业在复杂地缘环境下的动态平衡智慧。
- 博世集团:尽管未在近期新建印度研发中心,但其全球业务持续向智能化转型,2025年1月宣布在电池制造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强化德国、匈牙利等既有基地的技术优势。
- 宁波华翔:2025年2月以1欧元出售德国、罗马尼亚、英国6家子公司,剥离长期亏损的欧洲业务,转而聚焦北美市场,墨西哥工厂已成为特斯拉核心供应商。
四、趋势分析
透过区域布局的“表象”,政策壁垒突破、新能源赛道争夺与供应链韧性构建,成为驱动企业海外扩张的深层逻辑。1. 政策驱动:欧美关税调整(如USMCA豁免)直接推动企业在墨西哥、东南亚设厂,以规避贸易壁垒。2. 新能源聚焦:电池、电驱、热管理等新能源核心零部件成为投资重点,占比超60%。3. 供应链本地化:中国企业倾向于自建生态,例如在泰国绕开日系燃油车供应链,专注“三电”及智能网联设备。4. 区域协同:东南亚(辐射东盟)、墨西哥(辐射北美)、中东欧(辐射欧洲)形成三大区域枢纽,企业通过“区域制造中心+本地化生产”模式降低成本。
汽车零部件企业正通过全球化布局应对市场变化,未来在技术研发、产能整合与区域政策适配方面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本文为汽配圈公众号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END --
(点击上图了解三头六臂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