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5一季度全球零部件企业公布财报,行业上演魔幻剧情:中国 8 家 A 股上市企业集体 "吃鸡",双林股份净利润暴涨 132%,西菱动力紧随其后狂赚 117%,连传统燃油车配件厂长源东谷都靠混动部件销量翻 3 倍实现逆袭。反观国际巨头,德国博世利润暴跌 33%,大陆集团、采埃孚等百年老店集体裁员,加拿大 "黑马" 利纳马虽靠收购勉强增长 18.7%,但电动化项目因车企 "鸽" 了订单被迫延期。
这波 "东升西降" 的背后,是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 40% 的疯狂助推 —— 每卖 10 台车就有 4 台是电动的!宁德时代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冲上 400Wh/kg,利润率碾压全球同行;五菱工业的 T 型电驱桥让轻卡续航焦虑秒变 "过去式",连比亚迪、长城都抢着下单。
而国际企业表现分化:加拿大利纳马营收增长18.7%,利润增长38.7%,受益于传统业务复苏与新收购整合;而德国博世2024年营业利润暴跌33%,传统Tier1供应商如大陆集团、采埃孚等普遍面临裁员与业务重组压力,主要受全球价格战及电动化转型拖累。
具体来看看,中国零部件企业靠什么狂赚——
新能源 vs 智能化组合
中国新能源车出口量暴增 26%,直接把三电系统送上风口。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让续航轻松破 1000km,凭借半固态电池技术(能量密度400Wh/kg)占据全球零部件企业利润率榜首(11%)。双林股份的电驱系统销量翻倍,连五菱工业的印尼基地都开始给现代供货。反观国际车企,利纳马的加拿大压铸工厂因车企 "放鸽子" 停工,博世的燃油泵生产线正在改造成储能设备车间。
中国智能驾驶市场进入低阶普及与高阶上量并行的阶段,从 "堆硬件" 到 "拼软件",L2 级辅助驾驶装车率突破 50%,但 NOA 高阶智驾仅占 8.6%,说明中国用户对 "真自动驾驶" 仍持观望态度。德赛西威的舱驾一体平台搭载高通 8775 芯片,把车机流畅度拉满;华为智驾服务包降价到 199 元 / 月,直接把 "智能驾驶" 变成 "普惠服务"。而英飞凌、安森美的汽车芯片收入暴跌,库存周转天数普遍超过 150 天,德州仪器的 45 亿美元库存堪称 "芯片坟场"。
供应链 "乾坤大挪移"
欧美加征关税迫使企业调整策略,USMCA 关税优惠让墨西哥成为 "北美新工厂",比亚迪、宁德时代纷纷设厂。但中国企业反手祭出 "核心部件国产 + 海外组装" 大招:众捷汽车在墨西哥生产座椅,关键骨架从国内空运;五菱工业的印尼基地用热气胀成型工艺生产 A 柱,成本比欧美低 40%。
而在越南,劳动力成本年增 10%,70% 原材料靠进口,逼得中国企业玩起 "技术授权":在俄罗斯,国产化率要求 85%,但中国企业通过技术入股规避关税;在马来西亚,10 万元级电动车标配激光雷达,倒逼供应商把成本压到极致。
技术路线大混战
当下, 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增长最强路线,潍柴动力的氢燃料电池功率密度冲上 4.5kW/L,南极科考站都在用;五菱柳机的零碳甲醇发动机点火成功,百公里碳排放比燃油车少 78%。这波 "能源平替" 让传统燃油车瑟瑟发抖,连壳牌都开始在加油站加装甲醇加注枪。
服务化转型则是车企的 "第二曲线",长安汽车的智驾服务付费率 35%,比卖车还赚钱;宁德时代的电池回收业务利润率 15%,远超电芯制造。这波 "售后逆袭" 让博世、大陆集团坐不住了,纷纷成立软件子公司抢蛋糕。
中国企业的 "生存指南"
当博世裁员、大陆转型、采埃孚卖资产时,中国零部件企业正在上演 "农村包围城市" 的好戏:从柳州的热气胀成型车间到墨西哥的智能工厂,从印尼的电驱桥产线到越南的电池基地,中国零部件企业正在重塑全球汽车产业链。这场 "东升西降" 的大戏才刚刚开始!未来,中国零部件企业要如何生存,不外乎以下几点:
技术护城河:像五菱工业那样,把热气胀成型工艺做到全球垄断,零件减重 30% 还能扛住 2000MPa 拉力;
成本魔法:用液压胀形桥壳工艺把成本压到极致,让欧美同行 "卷不动";
合规大师:宁德时代搞定 UL 认证,五菱工业玩转 USMCA 规则,在贸易壁垒中 "缝里插针";
生态破局:加入产业生态链,比如华为鸿蒙、百度 Apollo ,用 "软硬结合" 打开市场。
本文为汽配圈公众号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END --
(点击上图了解爱多雨刷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