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变局!家电巨头、科技公司、车企集体杀入后市场,独立门店还能撑多久?

深度解读2025-04-18

当前的汽车后市场,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 “跨界绞杀战”。海尔 130 亿控股汽车之家、华为智驾系统替代博世、比亚迪三电终身质保锁定用户…… 当家电巨头、科技公司、新能源车企、传统车企四路大军同时杀入,独立门店是否还能在这场风暴中守住阵地?

01

家电巨头入局:从智能家居到车家互联的生态碾压

在家电行业增速放缓的当下,海尔对汽车后市场的野心早已暗藏多时。当传统家电业务触及天花板,这家白色家电巨头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 “移动终端”—— 汽车。

2025 年 2 月,海尔集团以 18 亿美元收购汽车之家 41.91% 股权,正式控股这一拥有 2.8 亿车主用户的垂直平台。表面看是资本布局,实则是海尔 “智慧生活生态” 的关键拼图。海尔的野心远不止卖家电,更想打通 “家” 与 “车” 的最后一公里。

生态扩展海尔智慧家庭生态需要汽车场景的流量入口,汽车之家的用户数据与海尔家电智能化技术结合,正在打造 “家车互联” 闭环 —— 例如通过车载系统远程控制家中空调,或根据车主回家时间自动启动热水器。

后市场野心海尔计划通过汽车之家切入车险、充电服务、电池维护等领域,其定制化服务模式已在部分城市试点,用户可通过 APP 一键预约 “家电 + 汽车” 联动保养。

对于传统维修店来说,这波操作堪称 “降维打击”。首先是数据垄断,海尔通过汽车之家获取用户行为数据,推出 “电池健康度预警”“OTA 升级提醒” 等服务,传统维修店的信息不对称优势彻底消失。其次是标准重构,海尔正在推动 “智能家居 - 车联网” 服务标准,未来可能要求维修门店接入其生态系统,否则面临用户流失风险。

02

科技企业降维:

软件定义汽车,传统配件商集体 “下课”

当汽车从 “四个轮子加沙发” 进化为 “四个轮子上的超级计算机”,科技巨头的入场改写了游戏规则。华为、小米们带着代码与算法强势切入,让传统配件商措手不及。目前,华为智驾系统已占据国内智能驾驶市场 90% 份额,其昇腾芯片算力达 128TOPS,替代博世等传统供应商。表面是技术替代,实则是整个供应链的重构。一场静悄悄的 “硬件革命” 正在上演:

首先是导致一些硬件淘汰,电动车智能化使火花塞、变速箱等传统配件需求下降 40%,转而需要激光雷达、域控制器等新型部件。那些靠卖机械零件起家的门店,库存正在变成 “废铁”。其次是服务模式迭代,华为通过鸿蒙系统实现 “车机 - 手机 - 家居” 无缝互联,未来维修需求将转向数据诊断和系统升级,传统技师面临 “失业潮”。扳手和套筒不再是核心工具,键盘和代码才是新的 “生产力”。

技术颠覆,直击传统配件商的 “中年危机” :

供应链重构博世、采埃孚等传统配件巨头市场份额萎缩,Momenta 等新兴技术公司凭借 “数据飞轮” 战略崛起,其端到端大模型可实现 5000 元级智驾方案。

技术门槛飙升新能源汽车维修需掌握电子、通信、大数据等复合技能,传统维修店若不升级,将无法承接智能网联车型的维保业务。

03

新能源车企锁客:

三电终身质保背后的 “数据陷阱”

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 40% 的今天,车企之间的竞争早已从 “卖车” 转向 “绑住车主”。当新车利润被压缩到极致,售后成了最后的 “粮仓”。比亚迪推出 199 元低价保养套餐,蔚来投资再制造平台 “油滴”,特斯拉提供车身贴膜服务,新能源车企正通过售后绑定用户。这些看似 “赔本赚吆喝” 的动作,实则暗藏玄机。

车企的算盘打得很精:

利润转移2023 年部分车企新车销售毛利接近成本价,售后成为主要盈利来源,新能源车售后利润占比预计 2025 年达 35%。卖车不赚钱?没关系,售后能赚回来。

数据垄断车企通过 “三电终身质保” 政策,要求用户必须在官方网络维修,从而获取驾驶行为数据,用于保险、金融等衍生业务。你的每一次踩刹车,都在为车企的数据库 “充值”。

车企这一布局,独立售后的寒冬就来了:

独立售后萎缩新能源车企直营服务体系占据 60% 市场份额,第三方修理厂因缺乏配件授权和技术支持,被迫转型或退出。

标准化双刃剑车企推动配件质量和服务流程统一,但也可能形成垄断,例如某品牌电池更换价格高达整车价的 40%。

04

传统车企反扑:

低价套餐与原厂件外销的 “两面夹击”

面对新能源车企的咄咄逼人,曾经高高在上的传统车企终于坐不住了。他们放下身段,用 “低价套餐” 和 “原厂件外销” 两条策略,试图挽回流失的用户。

宝马推出 5 年保养套餐(折扣 4.5 折),奔驰上线原厂配件交易平台 “势配”,向独立修理厂开放供应。这些动作看似矛盾,实则是传统车企的 “双线作战”。

存量争夺燃油车保有量增长放缓,宝马、奔驰等通过低价套餐吸引用户回流 4S 店,部分城市 4S 店保养价格已低于第三方门店。曾经的 “贵族服务”,如今打起了价格战。

成本压力原材料涨价和芯片短缺推高制造成本,售后业务毛利率达 45%,成为利润 “稳定器”。车企比任何人都清楚,留住老用户比开发新用户更划算。

一场渠道博弈开始上演,价格战升级,车企通过再制造件降低维修成本,某品牌发动机再制造件价格仅为新品的 60%,冲击副厂件市场。经销商矛盾出现,原厂件外销导致经销商利润下滑,部分 4S 店联合抵制,车企需平衡多方利益。

05

行业暗线:

政策、技术与资本的三重绞杀

除了明面上的巨头混战,还有三只 “看不见的手” 在悄悄重塑行业格局。每一项变化,都在切割着中小门店的生存空间。

1、政策的风向正在转变:

反垄断风暴国家发改委对零整比超 1200% 的车企开出罚单,宝马、奔驰等下调配件价格 20%-45%,独立售后迎来短期喘息。但这不是 “恩赐”,而是为了让市场更 “公平”。

新能源标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检测与维修规范》要求 2025 年前完成技师认证,无证门店将被淘汰。技术门槛,正在变成政策门槛。

2、技术进步是把 “双刃剑”:

AI 入侵天猫养车投入 10 亿打造 AI 生态,其智能诊断系统可将维修效率提升 30%,传统门店面临 “无工可打”。当机器比人更懂车,技师的价值该如何体现?

绿色转型水性漆、电池回收等环保技术强制普及,未达标的门店将被吊销资质。环保成本,正在淘汰一批 “落后产能”。

3、资本的寒冬与暖流同时存在:

跨界并购海尔、华为等巨头通过资本整合产业链,2024 年汽车后市场并购金额超 500 亿元,中小门店被收购风险加剧。

连锁化碾压途虎养车、天猫养车等平台通过数字化工具实现 “价格透明化、服务标准化”,独立门店客户流失率超 30%。

结语:

当海尔、华为、比亚迪们的 “航空母舰” 驶入后市场,传统维修门店的 “小舢板” 唯有三种结局:被吞并、被淘汰,或转型为生态链上的 “智能节点”。未来三年,行业将经历残酷洗牌,你准备好迎战了吗?

本文为汽配圈公众号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END --

(点击上图了解爱多雨刷详细信息)


(点击上图阅览《汽后视界》杂志第100期)

推荐文章

中国领先的汽配产业媒体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