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以为,软件行业是一个非常好的行业,因为现在的人根本离不开软件:玩手机,玩的是里面的软件:微信、抖音、淘宝、美团、支付宝等;用电脑,也是用里面的软件:Word、EXCEL、PPT、PS、ERP等等,软件已吞噬了我们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
再加上这几年国家一直强调:要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经济全面发展。数字化中国,是国家重要、长期的发展战略。
基于这样的事实,软件的风应当如秋风扫落叶一样横扫各个行业,软件应当是一个非常热门、非常赚钱的行业才对。
但是从我的微观感受来讲,我所看到的和我认为的是完全不同的景象,两者反差特别大,以至于我时常怀疑对这个行业的认知,是不是又错了?
我在这个行业看到的是:很高的工作强度,很低的创业成功率。
其他行业不了解,至少汽车后市场的软件公司大部分是不赚钱的,甚至是亏钱的;大部分的软件公司都有一颗独角兽的心,但是没有一家公司能有这样的命;大家的竞争非常激烈,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大家对于未来,普遍都很迷茫。
这是为什么呢?个人觉得,原因还挺多的:
01 用户对软件的购买意愿不强
据统计,我国工商登记在册的企业和个体户共有1.7亿家。但愿意花钱购买软件的商家可能不足三分之一。对于很多人来说,软件能从网上免费下载用的,就不用花钱购买了。
当然,用户有这样的心理也很正常,毕竟中国的互联网大厂开启了这样的免费先河,如:曾经的杀毒软件都是收费的,当360公布免费时,一下子就把曾经的三巨头:金山毒霸、瑞星、江民给干趴下来了,整个杀毒软件的收费市场一下子就被周鸿祎给干没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就在互联网大厂一次又一次的免费策略下,软件=免费,这个理念深深地植入了用户的脑海里。
现在客户的付费意愿不高,跟大厂的免费做法脱不了干系。即使用户愿意付费,也对软件的价值和价格不认可。有好几个客户就曾经跟我说:“你的软件卖给我,无非就是复制一下代码的事情,又花不了多大的成本,便宜一点咯。”
在他们的眼里,把软件重复卖的公司都是暴利的、不合理的。
02 不断的有新玩家涌入
抛开正常的公司流动,疫情三年,除防疫相关产业,汽车及后市场产业是唯一一个逆势增长的产业,所以这个行业更加吸引了很多新玩家的涌入。另外,在这个行业也有不少老玩家做起了新业务,如原来做平台的,现在转型做数字化服务的中驰车福、巴图鲁。
03 中国的软件行业发展太快了
软件本身是一个迭代最快的产业,加上中国又是全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这两者一结合,让软件公司非常的头大。那些在PC机时代做的好的公司还没吃到几年红利,又迎来了PC互联网时代,PC互联网时代;软件刚做好没几年,又迎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个发展速度实在太快了,软件公司根本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而跟不上必然会遭遇同行的竞争。
如汽配进销存软件,从早期的博士德、东方思锐,到后来的驷惠、大有;再到后来的汽配云、拾车道、零零汽、积库,进销存软件的发展一浪接一浪;并且还形成了三浪并存的局面:市场上同时存在着1.0、2.0、3.0版本的软件。
用户也被搞得晕头转向,进销存还没搞明白,就被软件公司劝着做精准营销;数据仓库还没有建立起来,就被劝着做数据中台。用户最后用什么软件,全看各软件公司的销售能力。
04 市场的体量不大
汽车后市场的软件公司为什么没有独角兽?本质上还是这个市场的体量不够大,不然有什么样的技术,是百度、阿里、腾讯、华为,或者用友、金蝶这样的公司搞不定的?他们之所以没进来,还是因为这个产业的赛道不够宽,投入与收益不成正比,所以才让一帮中小软件公司在这个行业里折腾。
05 对软件功效的误解
有不少用户“哭着”对我说,软件公司说的故事都是骗人的,什么降本增效?什么精细化管理?这些统统都是骗人的。
个人认为,能不能降本增效,能不能精细化管理,这不是软件能够决定的,而是企业领导人的认知思维、管理能力所决定的,这些东西没有,上再好的软件也没用。
如:想要降本增效,那公司的钱有没有花在刀刃上?该花的钱有没有花?不该花的钱是不是花了?沟通的层级有没有变少?决策的周期有没有变短?有没有让听到炮火的人做决策等等。
想要精细化管理,那管理流程有没有拆解?颗粒度有没有变细?
想要用好管理软件,领导们先要学会管理能力,管理能力不提高,用再好的管理软件也帮不上忙。
软件不是人工智能,不要想着上一套软件就立马把过去的矛盾与问题解决了,不要让软件背上管理的锅。
06 对产品与关系的迷恋
过去有很多老板是靠优势产品、个人关系发展起来的,所以他们天然的认为:再好的软件都不如他们搞产品、搞关系有用。
也许客户说的没错,但个人认为,这就是要短期和要长期的区别。上软件,他的好处是不明显的,是滞后的;而搞产品、搞关系,是可以在短期内看到效果的。
这个就跟减肥与游戏的道理是一样的,想要减肥可难了,也许你一两天不吃饭,运动个一两月体重还没有什么变化,它的反馈是滞后的;但是你玩游戏,成功了立马有奖励,它的反馈是即时的。
我有一个客户,他跟他的客户打牌,一晚上输个20万不怎么纠结,但让他花个2000多块钱开通几个车型的EPC查询,却纠结了很长时间。
07 对外企的仰视
在中国,要论谁家的ERP客户最多,那当属金蝶;而要论谁家的ERP价格最高,那当属SAP。SAP不仅首年的费用高,次年也是,他们次年的维护费一般在17%-22%;而国内的ERP软件公司次年的维护费通常是10-15%。但即使这样,次年的续费率也没有SAP高。
这里的原因,一方面是SAP客户的质量高,有付费能力也有付费意愿,因为他们通常都会有二次开发;而国内ERP客户质量相对来说要弱一点,他们的付费能力和付费意愿都不高,二次开发的可能性也比较小。
另一方面,世界500强的企业当中有90%都是用SAP,所以国内的其他企业有跟风的效应,或者觉得有面子也选择SAP,并不会认真考虑是不是性价比更高。
就比如,查询软件同样功能泰案联报价大几万,而国内的软件公司敢同样的报价一定被客户怼死。
08 用户对软件的心理落差
一家软件公司他们的产品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用户需求理解的刻度;二是用户对产品的体验程度。这样双层的产品能力要求对软件公司来说还是很难实现的,一方面是成本的原因,另一方面是能力的原因。
如有些进销存公司,产品是能满足用户的很多需求,但是在UI页面的呈现上非常的丑陋,有些还是过去的窗体界面。
再比如同样的VIN码查询,有的公司查出来的数据全、正确率高,有的则不然;有的软件响应速度是1秒以内,有的要半天才刷出来。
用户对软件的需求本质上是对更高效率、更好体验的想象;而软件公司交付出来的产品是这种想象的具象化、产品化。
任何的想象一旦具象化难免是会产生巨大的落差的,就像看了小说再看改编的电影,读者的内心肯定会很失落的,即使电影拍的再好也无法消弭想象与具象之间的天然鸿沟。
软件公司也是一样,用户从销售口中获得的美好想象,一旦看到具象的产品,使用起来肯定会有心理落差的。
当然这种落差不仅仅是软件自身的问题,也跟用户愿意支付的成本有关系,想要宾利的车却只有夏利的预算,那么只好在功能的实现上做种种妥协。
09 软件公司销售能力不足
中国有一个典故叫“望梅止渴”,话说曹操为了缓解将士们无水可饮的烦躁,称前方有梅林,将士们听到后一下子流了口水,于是口渴的问题瞬间得到了缓解。
这个方法之所以有用是因为人们吃过梅子,感知过梅子入口,牙齿咬下去带来的味蕾刺激。
但是,软件的销售,用户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也就无法感知软件前方的梅林带给自己的感官刺激。
那怎么办?只能用类比,好的类比可以让用户瞬间理解其中的意思、好处。
如有一次,比亚迪的老总在公共会议上讲了很多电动汽车的好处,而当记者提出质疑“电动汽车使用的电也是烧煤发出来的,也有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这不过是把污染从一个地方换到另一个地方罢了”。
结果这位老总也解释不清楚,他只能给记者算账,中国有多少电是燃煤发的,多少是水能,多少是核能,算下来每百公里二氧化碳排放是多少,如果是汽车内燃机耗油每百公里又是多少,等等。记者听的云里雾里,自然也无法被他说服。
后来一位经济学家出来打了圆场,他说:在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上,使用内燃机的汽车好比随地大小便,使用电厂发出电的电动车好比大家去上厕所,虽然厕所的粪便也要处理,但是总比随地大小便容易清理干净。
这样的类比让记者们瞬间就理解了,也明白了电动车的好处。
比亚迪的老总尚且如此,何况软件的销售人员,普遍是没有这样的类比能力的,也就只能云里雾里的跟客户讲好处。
10 数字化并不是非做不可的事情
中国有句谚语:木匠家没好凳子,编草席的睡光床。
为啥会这么说呢?
道理也很简单,木匠和编草席的他们是手艺人,他们是指着这个手艺谋生、养家糊口的,做出来的凳子和编出来的草席是要卖给别人换取生活费的,而不是用来自己享受的。
另外,中国有不少的诗句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如“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做嫁衣裳”“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等等。
同样的道理来强调数字化的软件公司,他们也是靠这个来谋生的。至于他们自己的公司有没有完成数字化,这是打个问号的。甚至可以直接的说:没有。
软件公司:1、做定制开发的:模式上主要还是卖人头,赚点劳动力差价;2、做SAAS的:获客的主要方式,还是靠销售人员在客户那里软磨硬泡。一点也不数字化,一点也不高级。
好了,暂时就先说这十条吧。
数字化的风,为啥没有把汽车后市场的软件行业吹起来?
简单来说,就是目前还没到这个份上,用户的认知没到、市场的阶段没到、软件的功效没到,等等。
就如新能源汽车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大家的共识,但目前的现状是:新能源汽车并不是主流。即使你加入到新能源车企大军也未必能在这个风口上赚到钱,道理是一样的。
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转载于合作站点或其他站点,但都会注明作/译者和原出处,转载只为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