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地区,尤其是欧洲地区,特别是西欧地区,是汽配联盟的最早发源地。
经过多年的发展,由一个组织发起多个品牌汽配代理商共同加入,以会员制形式为主体的集采联盟模式,俨然已经成为汽配行业发展的一个主流趋势。
同期在法兰克福展期间,很多来自于欧洲地区的汽配联盟或组织在上海举行类似中国会员与供应商的活动及会议。例如,有来自于欧洲地区的GROUPAUTO国际汽配联盟(简称“GA”),以及另外一家同样也是来自于欧洲的汽配联盟Nexus。
实际上,最早的汽配联盟是在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之后在欧洲出现的。然后才是北美市场。而后,逐步的相类似的汽配联盟也在其余各大洲一一涌现。
目前在中国相类似的汽配联盟也不少。例如,前期我介绍过的华诺威勒盟智配库、快车团等。即使汽配联盟这么早就在欧洲出现了,只不过以规模化形式来运营,并且向全球发展,也只是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之后才出现的。
一方面是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基于多年的经验积累,出自于欧洲的汽配联盟,已经不在满足于当下的经营现状和地域限制。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的汽配联盟,无论是规模还是模式,与欧美的同行相比差距还是不小。
第一,无论是销售规模,还是成员数量,以及所布局区域面积来说,目前,在中国还未出现与欧洲一样的全国性的汽配联盟。第二,而经营模式,或者说盈利模式,还是停留在传统的产品差价模式。也就是说,假如,用数字来形容的话,目前国内的汽配联盟还只是属于1.0-2.0版本的时代。与欧洲汽配联盟所处的版本,还有至少2-3代版本的差距。
当然,欧洲的汽配联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经历过多年的成长蜕变之后,才有今天这样的形态。和中国的汽配企业一样,欧洲的汽配联盟也是以个体的形式出现的。
发展到中期,自发抱团,形成集采联盟,通过规模化采购向上游厂家索取更多的权益,例如,获得更多的市场补贴返利或其它支持。这个阶段的欧洲汽配联盟,和当下的中国同行是非常相近的。而到了后期,部分个体有意识的转型升级,从传统的汽配供应商之中脱颖而出。又或者在原有的集采联盟的基础上在往上延伸出新的组织。也就是目前我们所看到的欧洲汽配联盟的最新形态。
当然,目前这种形态是不是最终的就不得而知了。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新形态的汽配联盟在欧洲或者北美洲出现。但有一可以肯定的是,接下来,在中国汽配联盟的形式必然会无限接近或超越欧洲汽配联盟目前的形态。
同时,在此基础上会略微的带有一点点的中国特色。只不过,在实现这一目标之前难免要经历一番生死博弈和厮杀。剩下的,才有可能成为王者。